近期動向資訊報告
1.本協進會日前去函教育部就台灣私立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機制及國立校院法人化相關事宜進行書面提議,並獲高教司來函說明相關提案之現今進行狀況與未來發展要點,並表明對於本協進會諸項提案頗為重視,列為將來高教施策上之重要意見。
2.本協進會將於4月8日星期一下午2點起至4點,於陳**理事所提議之私人會議室,邀集相關學術人士及企業家等多位共同探討台灣高教趨勢與教育事業國際化等議題,請接獲開會通知之理監事及相關人員出席。
3..台灣高教相關訊息:
a.創校地價值 鼓勵大學退場
|
【聯合報╱許淵國/副教授(台北市)】
|
2013.02.21
03:01 am
|
|
|
在少子化衝擊下,私校的退場,已是重大社會問題。
公立大學退場有大學法規範,只要教育部政策決定即可停辦,剩餘財產歸屬國家所有,亦無爭議。
但私校退場後的剩餘財產,依私校法,不得歸屬自然人或營利團體,只能依捐助章程規定處分,或捐贈公私立學校法人或辦理教育、文化、社福之財團法人,否則歸學校所在地的縣市政府。
早期私人興學郊區校地以「公頃或幾分地」為單位低價取得,幾十年後,學校周邊土地以「每坪幾十萬或百萬」計價,私校不願退場,情有可原。
建議教育部:一、每年降低大學錄取率百分之十,逐年降至百分之廿五至卅五間的合理比例。二、停止或降低補助招生未滿額的私校,公立大學則縮編預算,先從各校無法招足額的系所停招為退場起點。三、停止大學互補式合併。四、採總額管制,鼓勵辦學績優的公私立大學回復為三專、五專或技職高中,落實技職教育。五、制訂私校退場的特別法,並訂定六年落日條款,排除私校法第七十四條之適用,明定捐資人可取回捐資。
有關私校退場的特別法,應包括:一、政府不編列預算補助退場。二、恪守六年落日條款,且後退場的條件不得優於先退場的條件;六年後恢復私校法第七十四條之適用。三、由退場學校提出校地未來使用計畫,核定後限期開發,藉由創造土地價值做為退場所需費用,若有兩個校區的學校亦可選擇一個校區退場。四、明定計算都市計畫變更回饋金的計算方式。五、政府收取回饋金,明定專款專用於教育事業及協助無法創造土地價值的學校退場。
【2013/02/21 聯合報】
b.大學生混文憑 才是浪費資源
 |
【聯合報╱尹蓉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北市)】
|
2013.03.15 03:11 am
|
|
|
一名博士生放棄月薪五萬多元的助教工作,回故鄉賣雞排,引起社會討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認為,這是浪費教育資源,但真正巨量浪費教育資源的是—政府。
政府廣設大學之後,錄取率已超過百分之百,再怎麼不用功不念書的人都可以進大學;於是校園裡有很多對讀書這件事,既沒有能力又沒有興趣的年輕人;沒有能力沒有興趣不說,連付出一點點努力也不肯,可還是堅持要那張文憑。
我最近有機會,分別觀察國立和私立大學學生上課的情形,其實兩者相去不遠,吃飯、聊天、看報、看小說、聽音樂、發呆、塗鴉、打牌、打電動、打毛衣、接吻,做什麼的都有,就是少有認真聽課的。
唯二不同:國立大學學生打電腦、玩手機更加方便,因為桌上就有插座,還有這些學生基本上不吵;私校最恐怖的是學生上課聊天,說話聲音之大,老師拿著麥克風也壓不過;一半以上的學生桌上沒有書、沒有紙、沒有筆,只有一杯飲料和一支手機。
老師不管嗎?
有一回,我和一群學生一同等紅燈過馬路,前面一位同學正跟她的朋友訴苦:「○○老師最討厭了,每次上課講著講著就冷不防問一個問題,害我們都不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情!」聽得我暗自驚心,立刻深入檢討,感到非常抱歉,在下正是那種令人討厭上課會打擾同學的老師。
為讓學生願意聽課,教育部花大筆銀子,請老師研究教學創新,授課活潑有趣,老師們挖空心思想方設法讓學生用心,放影片、講笑話、演戲、分組競賽,就差倒立、翻筋斗了,但老實說,成效有限。
念書本來就是苦事,所以我們常說某某學術有成的人「苦讀出身」,現在大學裡的多數學生到學校目的,根本不在求學,只求一張文憑,除了學費之外,不願再付任何代價,若不是老師機車要點名,連教室也不願進。
民國一○二年整體高教經費約二千億,從民國八十五年廣設大學到現在,在大學裡糊塗鬼混荒唐度日的學子,不止百分之五十。保守估計糟蹋的高教資源,不會比三個核電廠還少,這是全國納稅義務人的血汗錢,就為一張無用的文憑。
除了這以兆計算的國家資源浪費外,更令人痛心惋惜的,是這些年輕學子在大學浪費掉的,是再也喚不回的青春美好時光。
當全國上下、藍綠朝野忙著處理核四問題,卻沒人注意廣設大學這更加嚴重錯誤的教育政策,正在繼續不斷巨量燒錢。
【2013/03/15 聯合報】
c.國立大學退場? 教部:推動整併
作者: 胡清暉╱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1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受到少子化衝擊,國內一百六十多所大專校院面臨嚴峻的招生壓力。私校教務主管昨天公開疾呼,教育部不該只讓私校退場,應考慮讓部分辦學績效不佳的後段國立大學退場。教育部回應,國立大學在法規保護下退場不易,但已逐步推動整併。
教育部將於明年五月擬定「人才培育計畫白皮書」,為了廣徵意見,分別以「技職教育」、「大學教育」、「國民基本教育」與「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為主題,陸續舉辦四場公聽會。昨天上午進行「大學教育」分組討論。
前台大校長陳維昭直言,國內的大學太多了,導致高教資源被稀釋。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要求大學辦學資訊透明,讓學生可以充分瞭解招生情況、課程規畫後做選擇。
實踐大學教務長黃博怡質疑,台灣的高等教育資源呈現分配不均,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卻讓國立大學持續經營。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考慮讓後段的國立大學退場。同時,公私立大學應分工,保留較頂尖的國立大學,負責培育研究生,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發揮空間,至於私立大學則負責大學生,培育基礎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回應,大學分工應該以大學定位、辦學特色作為標準,而非公立或私立。若辦學績效不佳,教育部會視大學評鑑狀況適度減招。
朱俊彰表示,國立大學在相關法規保護下退場不易,但教育部已逐步推動區域性的國立大學整併,如東華大學與花蓮師範學院、嘉義師範學院與嘉義技術學院,讓國立大學的資源加強整合。
另外,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楊永斌形容,台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就像「單行道」。一方面擔心學生沒留學、不具備國際視野,但另一方面卻又不願讓優秀的外籍畢業生留台工作,因此呼籲,敞開大門延攬國際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