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人

搜尋此網誌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協進會狀況與動向

1.    3月份辦理會員聚餐,理事長感謝大家前來參予並給予熱烈意見,氣氛融洽,因於協進會台北之聯絡處辦理,時間場地等掌控度高,部分會員於庭院進行燒烤活動,更增加活動,大家都期待下次的聚會。

部分會員於室內邊飲茶邊聊事項氣氛融洽

2.    本會近期與瑞士歐州大學(eu)台北分校合作,開展大陸企業家及各界人士來台進行參訪及商機媒合等活動。目前已於淮安、嘉興、鎮江等設有業務代表推動相關事宜,詳細資訊可參考網址:www.eutaiwan.com

3.      本會預定近期與前江蘇省台商會盧*中副會長商議於淡水緣道觀音廟附近,以合作方式(含丁姓台商等)逐步開發某農業區塊,讓會員有多一休閒去處。

  高教訊息:
大学多了也烦恼 台湾祭出高校退场机制
2014051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年前,臺灣開始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是“廣設大學”,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也為臺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也衍生了有私立學校把學生當“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品質和學生素質日益降低的現象。為了應對近年日益浮現的高等教育危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祭出了高校“退場機制”。
  大學從23所增加到120
  7.69分就上大學
  “我們那個年代,要上大學很難,臺灣的說法叫做過‘窄門’,換了大陸說法,叫做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說起當年的“大專聯考”,今年48歲的鐘先生十分感慨,“放榜那天,我的心吊到了嗓子眼。當知道我考上臺灣大學時,我們全村放起了炮仗,我們家設了流水席,大家歡欣鼓舞,熱烈慶祝。”
  為改變這種狀況,20年前,臺灣啟動了教育改革,其中核心政策,就是“廣設大學”。根據統計,臺灣的大專院校從1994年的130所,增加到目前的162所。其中大學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如今的120所。大學的錄取率,從過去的不到30%,陡增至如今的90%以上。1999年臺灣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0萬人,2005年飆升至20萬人,近幾年約為23萬人。
  廣設大學,多元入學,讓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客觀上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質,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很多教育機構,根本不具升格條件,就倉促從大專變成學院,從學院變成大學。其中,1999年至2000年,臺灣島內有60所左右的專科學校,全部升格成為學院。教改甚至淪落為政治人物騙取選票的工具。最明顯的例子是,陳水扁在2000年參加選舉時,開出“一縣一大學”的支票,他當選後,為了兌現支票,宜蘭技術學院、聯合技術學院、台東師範學院、台南師範學院紛紛改制為宜蘭大學、聯合大學、台東大學及台南大學。大學數量浮濫,造成生源品質高低不一,以至於2008年,曾經有學生以7.69分考上大學,創下臺灣歷年大學入學分數新低。而英文入學考試不足10分進入英語系學習的學生也比比皆是。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廣設大學是大家相互欺騙,“家長[微博]喜歡小孩念大學,民意代表投其所好設立大學,政治人物為了振興地方消費去找更多學生來,也在偏鄉設大學,大家都在互相欺騙。”
  人才素質漸趨低落
  學用落差日漸增大
  “廣設大學”,衍生了很多問題,最嚴重的,一是大學高中化,研究生大學化,人才素質漸趨低落。二是學用落差日漸增大,一方面是臺灣的企事業單位鬧起“人才荒”,一方面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
  曾經擔任臺灣大學校長12年的陳維昭在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指出,“廣設大學”的問題在於大學之間的落差太大,有的大學學生出類拔萃,也有的“學生程度差到不知該怎麼教”。確實如此,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微博]大學[微博]、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優質生源從來不是問題。但是,不少私立學校學生素質實在令人頭疼。某科技大學生物系的許老師發現,學生在考試時,很難寫出完整的句子。一項針對全台20所大學生英語能力的統計顯示,32%的大學生英語能力不到高中畢業程度,甚至有8.8%的大學生英語能力程度僅達“初學者”。
  廣設大學,也讓一些學校在設置系科的時候,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放棄基礎學科,一窩蜂地設置餐飲、旅遊等系,結果學生“畢業找不到事,企業找不到人”。嚴長壽說,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臺灣,大學設立這麼多的餐飲科系。他說,這個社會還需要修汽車、修電器、蓋房子等各種人才,而且他們所拿的薪水也不比教授差。
  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不久前召開記者會,發佈了臺灣學用落差的研究成果。台大教授王立升說,製造業適合大學畢業生從事的工程師、技術員等專業人員,10年來的總從業人數增加32萬,但這10年的相關科系大學畢業生卻有53萬。服務業適合大學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僅占該行業總從業人數不到四成,人力在過去10年也沒有顯著增加,但大學畢業生數量卻增長近1倍,已達同年齡總人數的七成。
  應對高等教育危機
  推出大學“退場機制”
  為了應對日益浮現的高等教育危機,也為了回應島內各界的批評,在經過謹慎評估之後,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終於祭出大學“退場機制”。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目前全台共有162所大專院校,整並退場後,預計有153所。
  今年1月,台當局“教育部”宣佈,未來私立大專院校輔導將分為“限期輔導改善”“學校停辦”“土地處理”“學校法人轉型(合併、改辦或解散)4階段,一旦啟動機制,若持續無法改善,經營不善的私校可能在7個月至1年“退場”。
臺灣“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解釋說,私立大專院校如果學生數未達3000人、連續2年註冊率未達60%;技專校務評鑒4等、大學校務評鑒2/3以上項目未通過,或系所評鑒2/3以上系所未通過;積欠教職員工薪資累計3個月以上;違反教育法規,將由“教育部”專案輔導,視情況給予13個月的改善時間。
  今年3月,屏東縣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因負債逾3億元新臺幣,校方宣佈停辦,臺灣“教育部”協助其師生轉往其他院校,成為去年推出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後,首所停辦的“實用性科技大學”。接著,同處屏東縣的永達技術學院,亦因為面臨財務困難及拖欠教職員薪金,被“教育部”勒令今年全面停止招生,如果明年改善未如理想,將予以停辦。
  而在公立學校方面,臺灣“教育部”將採取大小合併的措施,首批合併6所學校:成功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新竹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目前,屏東教大與屏商的整並進度最快,計畫8月正式整並,並以“屏東大學”新名字招生。
  俗話說,上場容易下場難。臺灣大專院校要整並數量,提升品質,“道阻且長”。本報記者 吳亞明 連錦添

教育部3月底輔導2私校退場 校長:沒考慮城鄉差異
少子化使台灣大專院校這幾年面臨招生不足的危機,教育部昨(27)日舉行記者會,回應外界關切私立學校經營問題,並公布私立學校「輔導改善、轉型活化」機制,預計最慢3月底宣布永達技術學院、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的輔導改善結果。永達技術學院校長陳連棟表示,教育部只是把都會區學校和偏遠地區學校放在同一個標準評比,未來會讓都會區學校發展更好,偏鄉學校經營成本更高。
記者會中指出,教育部會秉持維護學生受教權、保障教職員權益、維持公共性的三大核心原則,運作私立學校輔導的4個階段,分別為「限期輔導改善」、「學校停辦」、「土地處理機制」、「學校法人轉型(解散清算、改辦或合併)」,未來將審視個別指標學校之情況,給予學校適度輔導協助。
而目前訂定的輔導專案退場原則,列出4種情形由教育部專案輔導、限期改善。包括第一,學生數未達3000人、最近2年註冊率未達60%;第二,技專校務評鑑四等、大學校務評鑑2/3以上項目未通過,或系所評鑑2/3以上系所未通過;第三,積欠教職員工人事費總額5成以上,累計達6個月以上;第四,違反教育法規。
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台有21私立高中職及8所大專院校被列為退場輔導名單,除了永達和高鳳兩校外,另有台南崑山中學、華濟永安高中、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興國管理學院等校曾遭點名,但教育部不願證實。
教育部提註冊率與獎補助款連動
另外,教育部首次提出新生註冊率門檻,私立大學若連續2年註冊率未達50%,私立技專校院註冊率連續2年未達40%,教育部將扣減對該校的獎補助款,私立大學今年就會開始實施,私立技專校院從明年開始。
每年核發給私立技專校院獎補助款總額25億,做為各校教學研究、獎助學金、硬體工程等,71所私立技專校院「人人有獎」;其中65%為獎勵金,35%是補助款,將和註冊率連動的是占大宗的「獎勵金」。
研擬的「獎勵補助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草案中, 獎補助經費將設立門檻,私立技專校院近一學年度新生註冊率僅5~6成,扣3成獎勵金;註冊率4~5成,扣5成獎勵金;註冊率4成以下,就不發獎勵金。
聯合報報導指出,教育部獎補助款,是私立技專校院重要收入來源,占各校總收入約一成,若以2000名學生的私校規模估算,過去每年約可拿到2000萬元的獎補助款,其中獎勵金占1300萬元。教育界人士私下透露,私校若學費收入不足,又拿不到獎勵金,「差不多就要關門了。」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回應中廣採訪表示,「獎勵就是要看學校辦學績效,學校的招生率、新生註冊率應該視同一個門檻,過了這個門檻才給獎勵,如果招生都不理想,就不應該給核配這個獎勵。」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不允許學校亂設一大堆科系,每系沒幾個人,再大量併班上課,傷害教學品質。
被點名校方表示:未考慮城鄉差距
永達位於屏東縣麟洛鄉,現有1100多名學生與82名教師,已在8日前提出改善計畫。校長陳連棟表示,偏遠地區學校本身生源就比較少,加上學生喜歡選擇中北部學校,招生率近年只有2~3成自然不比都會區。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考量地方產業人力需求,扶植符合地方特色的學校發展,而非透過獎助及補助款指標,加速偏遠地區學校退場。
校址在屏東縣長治鄉的高鳳則學生不到660人、教師僅30人,年後還有11名老師將離職,也應在2月前提出改善計畫書,高層指出正積極接洽有意願接辦高鳳的企業,以紓解資金問題,假如真要退場,也會確保學生權益,輔導轉學。
苗栗縣通霄鎮賢德工商只有兩百多名學生,校長呂顯祥堅持撐下去,「全校有三分之一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我們不希望孩子跑遠的地方上學」。下午放學時,呂顯祥喊得出每位學生姓名,他強調「弱勢孩子更需要鼓勵,不要讓他們感覺被放棄了。」
嘉義一所私立高中因學生不滿300人也被列為輔導學校,但校長認為情況有好轉,新生比去年多五十人,「沒貸款、沒欠薪,為何退場?何況我們體育班辦得很棒哩」;其他像是位於恆春半島的新基高中,也認為遭到教育部「誤殺」。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批評教育部,「學校可退場,但老師及學生不能退場!」認為政策將軟、硬體都包在一起,只是圖利私校董事會,未來還可以活化利用土地,「方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