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活動動向
1.有關本會進行之私立大專校院經營權部分或全部轉移事項,目前某宗教界組織亦投入運作,然相關程序皆須經由教育部技職司或高教司之審批,若涉及轉作其他社會福利文教是事業者尚須其他單位簽核,本會均依法定程序配合進行推動。
2.本會於新竹關西之有機休閒農場,目前尚處於整地種植階段,經鄉關理監事建議,除原有預定種植之各類櫻花外,另採購種植:肯氏南洋杉、嘉寶果(樹葡萄)、大型食用蘆薈、樹豆等果樹,並加種各類有機蔬菜數種供日後會員採摘享用。
3.本會簡理事長獲聘兩岸文化和平藝術聯盟及港澳台美協2機構之教育委員,實屬不易。由美協主席李沃源等親頒聘任證書。
4.本會預定2015年底前於桃園市演藝中心(大興西路)旁,租用近60坪辦公場地,理事長及部分理監事已親自到現場看過周遭環境並進行初步規畫。本場地將供本會及相關友會之會員使用,祈盼塑造桃園地區會員之良好休憩進修環境。
高教動向訊息
※13年後大一新生減4成 1/3大學退場
少子化衝擊 新生將從27.2萬人→15.9萬人 8年內50所大學退場
教育部政次陳德華。圖片提供/教育部
根據教育部最新推估,105學年少子化開始嚴重衝擊大學招生,大一新生兩年內減少逾5萬人;並在13年後降到最低點,新生將比目前的27.2萬人大減4成多,只剩15.9萬人,未來10幾年內恐有1/3大學將退場。
少子化後的「招生大限」將至,教育部也打算讓經營不善的私校加速退場,教育部今年3月公布高教創新轉型方案,次長陳德華宣示,教育部研議未來8年內,51所公立大專將整併其中8到12所;108所私校,則將輔導20到40所退場或轉型為文教、社福機構,即到112學年,現有159所大專,最多將有1/3、約50所退場。
針對註冊率太低的私立大學,教育部也將祭出更嚴厲的減招、減獎勵款措施。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說,過去連3年註冊率未達7成要減招,未來將縮短為連2年註冊率未達7成就減招1到5成。
註冊率太低 將減招、砍獎勵金
此外,過去連兩年註冊率未達5成,教育部不給私校獎勵金,自104學年起,單一學年註冊率不到5成,下學年就不給獎勵款;註冊率5到6成,扣款5成;註冊率6到7成,扣款4成;註冊率7到8成,扣款3成。由於獎勵款占私校獎補助款的7成,這項新措施對招生差的私校影響不小。
雖然近一兩年來,屏東私立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相繼停辦,其實少子化還沒真正衝擊大專招生。少子化在105學年才真正衝擊大專,虎年出生的大一新生,估計將減為25.4萬人,比目前少1.8萬人;隔年又減為23.9萬人,比目前減3.3 萬人,等於兩年內減5.1萬人;並在107學年龍年出生的新生入學後,又回升到25.2萬人,此後一路下滑。
※名家觀點-退場學校呼之欲出
今年四技二專及一般大學的入學登記分發已相繼放榜,兩個大學體系缺額創新高,少子化的衝擊已迎面而來。其中可觀察到,私校招生缺額的五大趨勢已為大學校院退場亮出一排警示燈。
今年一般大學指考有66校招生,錄取48537人,考試登記分發錄取率為95.58%,出現缺額學校共14校,缺額522人,創5年新高,其中有3校缺額超過百人,另外9所私校則有13到42名的缺額;四技二專聯合登記分發入學共有83所科技校院參加,錄取36922人,分發錄取率為91%,出現缺額學校達半數,缺額更達7425名。
光看登記分發的錄取率達9成多,好像人人可上大學,其實並不正確,9月中旬前後各校開學時的註冊報到率才能見真章。大致而言,一般大學稍好,總平均約8成,而技職體系近年總平均則已低於7成!有的甚至只有3、4成。
目前台灣正處在少子化前夕,私校招生缺額順序有以下趨勢:即新設(校院)、偏遠(地區)、技職(校院)、冷門(科系)、進修部等,可說是為學校退場亮出一排紅色警示燈,退場學校呼之欲出,大家挫著等!辦學績優的私校受影響較小,但大都也是戰戰兢兢,全校動員招生。
今年登記分發缺額超過百人的3所一般大學包括康寧、玄奘與明道都屬於新設且偏遠學校。此外,因為應屆畢業生可報考進修部,部分考生自然選擇往日間部移動,導致近年來進修部逐漸萎縮,同時教育部規定日間部學生超過5000名者,進修部名額不准申請轉移到日間部,因此招不到學生的只好先併班後關系,除了地點好的學校外,進修部科系皆已逐漸退場中。
科技校院的缺額問題也相當嚴重,傳聞已有8所學校列入教育部轉型退場輔導名單,而今年有缺額的學校超過40所,部分科糸招生缺額嚴重者至少20校,達到併班滅系者約有35個。
另一個招生嚴峻現象,是四技二專指定項目甄試方式及聯合登記分發招生分21個群(類)別,幾個生源最多的熱門群(類)今年皆已出現嚴重缺額,包括商管、資電、餐旅、設計、家政生活、電機、機械等,原來各校可利用技巧將一班的名額彈性分別放置在不同群(類)的成功機率相對減少了。
今年各校提高繁星推薦,個人申請招生名額採取的是先招先贏的策略,沒想到在最後的登記分發管道缺額仍如此大,少子化的驚濤駭浪已經直撲大學而來了!
(作者為實踐大學校長)(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