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協進會近期動向
1.本會簡理事長受邀於4月17日~21日前往大陸福州.廈門.平潭各地參訪,收穫豐碩。另於22日至28日接待大陸上海.北京參訪佳賓交換諸多項目發展心得。
2.本會於台灣竹東交流道旁由理事長及會員張姓企業主共同簽約10年承租(因地主尚不願出售)近1.5公頃休閒農場,作為會員休閒娛樂聚會場所之一該農場使用天然山泉水,鄰大馬路十分便利。目前已栽種有機老欉柑橘近百株,處於開花階段,待結果時供會員摘採享受。
3.本會會務逐漸加重,理事長授意日後出國參訪交流時,由彭 育滿副祕書長(0934**9351)代理相關會務事項。
4.高教相關訊息
私校退場 教部重話「別再硬撐」
訊息來源:
2015-03-29 07:43:29 聯合報
教育部前日提出大學退場方案,外界則批退場無誘因,只是造就更多「高鳳」、「永達」翻版,讓學生、教師流離失所。教育部昨天少見強硬表示,有卅六校一○三學年度註冊率低於七成,其中超過十所學校已達可強迫退場標準,「自己心裡有數,別再硬撐」。
近一年多來,高鳳、永達技術學院營運困難下退場,但不少私校即便科系招生掛零也死撐不退。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分析,因「無利可圖」,私校寧願撐到最後一刻倒閉也不願早退,不少私校董事會盼退場至少可保留一成資產,若全數歸公,或轉型為公益性、不賺錢事業,寧願一邊招生拿教育部補助,一邊硬撐。
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分析,私校資產有其歷史背景,公部門協助私校興學,不可能讓資產全數歸私校董事會,但私校認為當初辦學也投資許多,不肯輕易全數歸公或轉型,「退場像拔河,看誰先撐不下去。」
容繼業說,不少私校想要退場,卻沒有經費來資遣教師與行政人員,便希望變賣校產因應,但法令又不允許,只好以拖待變。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要有智慧解開僵局,否則受害的仍是學生與教師。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強調,私校不要再「肖想」資產處分,私校是「財團法人」身分,營運需具備公益性,加上政府給予辦學的賦稅優惠、土地使用條件優惠等,資產要回歸董事會個人絕不可能,社會也不允許。
但沒有誘因,退場無法加速,營運不良的私校與政府形成拉鋸戰。陳德華直言,招不到學生的學校要積極轉型,至少可以維持一定營運利益,否則倒閉連一毛錢都賺不到。
轉型大限 整併、退場大學估達50校
訊息來源:
2015-03-27 14:58:29 聯合晚報
教師少1萬人 學費收入少300億
教育部政次陳德華表示,112學年的大專學生人數比102學年減少31.5萬人,以每名學生學費公立5萬元、私立10萬元估算,高教學費收入將減少300億元。
教育部輔導教師轉往業界謀職
大學生源銳減,將衝擊大專教師的工作,教育部預估,至112學年度,大專教師人數會比目前減少約一萬人,因此高教創新轉型策略之一「高階人才躍升」,就是要幫大學教師另謀出路。
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表示,教育部與經濟部盤點了17個需要創新研發人才的產業,包括半導體、顯示器、LED、工具機、電子設備、自行車、資訊服務、鋼鐵、機械、食品、石化、紡織、數位內容(含數位學習)、生技製藥、設計服務、雲端巨量及通訊產業等,適合高階人才投入。
李彥儀說,對有意轉換跑道的大專教師,將提供半年或一年留職留薪的產業試探期;也會協助公保轉勞保的轉換。
對於退場學校,教育部今年已啟動公開各校系所的註冊率,做為家長和學生在選校時的參考,造成學校壓力促自行調整。李彥儀說,目前已有五所技職、兩所一般大學列為輔導名單。
針對大學校數過多問題,教育部長吳思華曾提出五年後大學瘦身至100所的目標,但在今天公布的高教創新轉型方案中,並未提出具體做法。據教育部推估大一新生減少的趨勢,繼105學年度之後,112學年度是大學招生的另一個「大限」,屆時私校將有20至40所會退場,國立大學則有8至12所會整併。
大學合作與合併部分,教育部將鼓勵頂尖大學和典範科大投入教學資源輔佐私立大學,以「善盡社會責任」。